剖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育模式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模式是决定其培育学生素养高低的关健因素。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即更加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但是,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育结果与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相背离。因此,应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确定科学的国际贸易人才培育模式进行探究,从而找出适应其教学目的的科学培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育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对经贸人才的迫切需要。国际贸易人才培育模式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构建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与实际操作能力和素养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国际贸易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采纳“边改革、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讨论,对于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类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养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育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贸易专业从学科性质上来讲,主要具有两个特点:跨学科性和实践性。跨学科性是指国际贸易专业从学科上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综合性较强。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国际贸易专业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环节中得到锻炼。通过让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实习,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等方式,或直接采纳案例分析训练等方式都可以实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目标。 (二)现沂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分析 我国现行国际贸易人才培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论型”培育模式,另一种是“岗位技能型”培育模式。这两种培育模式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科特点,培育的人才也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养。 1,“理论型”培育模式表现形式 “理论型”培育模式主要强调理论知识,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专业素养教育。若按“理论型”培育模式培育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人才培育过程中势必存在三方面偏差:一是在讲课过程中过于细化部分贸易理论。比如说,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假如把贸易的关税效应、国际技术转移模型、国际货币制度,尤其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及一些难度较大的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