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体现论文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只有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中国大学生,为出生在“80”后的独生子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很高的特别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社会阅历却比较浅,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难度的增大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造成心理进展并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进展为心理疾病,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泼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价值: (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 (2)能提高独立性; (3)能培育良好的意志品质; (4)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一)老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讨论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讨论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能胜任新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心理健康的体育老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