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语境中个性化课程的建设意义 课程文化与课程文化个性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2]关于课程文化,学者裴娣娜认为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或课程活动形态”。郑金洲认为,“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的,后者主要是就课程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言的。应该说,课程文化是包含着这两个方面内容在内的”[3]。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就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财宝,这种精神财宝不只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人类在漫长的进程中所制造的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4]。本文认为课程文化就是课程传统、制度、理念、价值、内容、形式等要素的综合体现。课程文化个性则是相对于同层课程文化的独特性、主体性,具有相对的自由与能动特质。课程文化既包含历史沉淀的课程传统,又有现实性的课程价值生成,因此课程文化从形成开始,基于不同的历史与现实就具有了其特有的个性特征。 消费语境中个性化课程文化样态的建设意义 (一)个性化课程文化是尊重生命价值的文化消费语境中,“文化已从过去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5]。课程文化个性具有着消费文化的特点,如课程学习者与课程的提供者具有了消费行为的色彩,所谓“学生即上帝”就是消费原则在课程学习中的显现。课程文化个性的形成源于课程活动存在的特有共同体、历史传统、地理条件、风俗人情、意识形态等因素,并以共同体的整体性与统摄的模式性表现出来。课程文化个性生成于集体心理、集体行为,具有集体的同一性、共同性,呈现于课程内容、实现形式、课程评估制度等方面。课程文化个性内在于特定具体的文化模式、文化结构和文化形态之中,又通过并在深层统摄着某种课程文化模式、文化结构和文化形态的构建。“文化个性”的意蕴和价值指向具体通过文化生活的“自我”、“他者”与“类群体”三个维度体现出来。特有的课程文化所引领的课程模式是特定民族、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等凝聚而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自发性,通常以自发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方式存在。课程文化个性形态既是历史传统、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