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目标。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即关注学生能力进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实践性;强调学以致用,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希望促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进展。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1《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必要性及目标 1.1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心理学》教育主要涉及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具体技能的训练。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接触心理学知识,因此,《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要求对他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课堂目标,每个目标又要细致划分为若干个步骤或层次,将教学要点和难点贯穿到这些目标中。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无疑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在《学前心理学》教育中的积极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前心理学》教学依旧采纳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依旧出现“灌输式”和“填鸭式”现象。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解心理学知识,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认为这门课程艰涩难懂,且枯燥无味,进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对《学前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进展的必定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过程中,老师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并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设立阶段性教学目标,注意突破这门学科的重难点,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学前心理学》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1]。 1.2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进展需求,《学前心理学》应当转变原来的灌输式教育理念,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情感、知识和技能素养。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老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对心理学的接受情况,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学前心理学理论和概念。此外,老师在课堂上应避开直接给出心理学案例或问题的解决方法,要鼓舞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