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竞争力讨论》文 献 综 述成 长 春(D2024107)河海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二〇〇三年四月《高校核心竞争力讨论》文献综述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讨论成果,结合高等教育自身特点进展而成的。因此,《高校核心竞争力讨论》文献综述,包括三个部分: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溯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展望(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校战略管理理论)1. 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溯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进展。1.1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延伸与进展。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1)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的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构成企业竞争理论主体的许多基本理论与方法都是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著名的安索夫的产品市场矩阵、波士顿咨询公司的 BCG 矩阵、通用电气的 GE 九方图、拉依斯的业界地位竞争理论、SWOT 分析[2]、PEST 分析等。它们共同特点是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综合分析来为企业制定其战略提供依据。这类分析方法称为战略分析法,这些理论构成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因此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竞争理论。(2)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市场结构理论阶段。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M·波特和他的几个重要理论[3][4][5]:⑴五种力量行业结构竞争模型(同业者、替代业者、潜在业者、购买者和供应者);⑵基本战略理论(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优势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⑶国家行业竞争力模型。该理论将竞争分析的注意力重点放在企业,认为行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因此这一阶段的竞争理论被称为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3)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企业素养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近年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受到挑战。支持者和非难者争辩的事实之一是: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异程度往往比不同行业间的企业利润率水平的差异程度大得多。这种争论的合理性暂不讨论,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把竞争战略制定的立足点过份地偏向外部分析,可能会导致决策的波动性和战略的不连贯性因为环境波动只会愈来愈大。这就为企业素养为中心的竞争理论的出现制造了一个背景条件。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代表的企业竞争理论强调企业竞争力分析的注意力应集中到企业自身上来,以培育企业核心性的竞争能力为主方向,以制造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力优势为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