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明确规定辅导员要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职业能力。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更好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增长才华,提升技能,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让他们明是非、懂黑白、有正义,锤炼良好的心理素养,对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非常必要。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努力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能力,才能在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伴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迅速进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种新的视角。本文探讨了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素养基础。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024 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24]2 号)。文件规定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有九大职业功能分初中高三个等级,其中一项职业功能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初级工作内容为: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筛查,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等。中级工作内容为:在初级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识别与严重个案的转介;相对系统地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高级工作内容为:在初级和中级的基础上,要求辅导员总结工作经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2024 年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 43 号),对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主要为: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1]以上两份文件可以视为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纲领性文件,不仅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专职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还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都作出了相应的表述。由此表明提升高校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