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解剖学教学中情感激励法的应用 摘要:为了有效改善教学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解剖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提出了要在教学中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重视“首因效应”,以兴趣为导向,不断优化教学氛围,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关键词:情感激励法;以人为本;兴趣导向;首因效应 情感激励法(EmotionalEncouraging)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情感关系,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制造力、提高学生理解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1]。 一、高职院校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解剖学是讨论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属于形态学的范畴。同时,解剖学知识体系庞大,医学名词多,专业术语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产生畏难、厌学情绪。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欠恰当等问题。因此,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解剖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通过情感激励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2]。 二、情感激励法在高职解剖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全面进展 在高职院校中,“以人为本”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满足学生可持续进展的需要。雷正光教授曾提出,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发挥三大功能,即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进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3]。目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进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已经广泛渗透到高职教育中,医学基础教育也努力从学科本位向岗位职业能力本位转型。因此,在解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以学生为本位的职教理念,符合学生全面进展的规律,在教学中应尽量以“必需、够用、有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着重培育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尽可能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和学生的可持续进展需要。 (二)重视“首因效应”,逐步建立教学情感 “首因效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第一印象”,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老师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通常会给双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老师应从外在到内涵,如衣着装扮、谈吐举止、学识认知以及课堂组织等方面精心准备。由于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的特点,很容易根据老师的外在条件来推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真诚,面带微笑,畅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