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流派”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 196 年〜220 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成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诗文婉约;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正始文学魏末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年间,司马家庭专权,政治环境恶劣,许多文人名士既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但又惧于黑暗势力,怕遭杀身之祸,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与玄学思想的兴起,当时的文学失去了建安时期文学慷慨悲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在司马氏黑暗势力统治下的精神苦闷与抗争,这一时期诗文抑郁曲隐,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司马氏以"名教"作号召,标榜以孝治天下)。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为“正始文学”。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252?-306),字太冲,淄博(今山东淄博市人)。左思博学多才,创作《三都赋》,十年乃成,朝野竞相传抄,一时洛阳为纸贵。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猛烈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