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百科名片嗜酸性粒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形态嗜酸性粒细胞(,)描述:细胞呈圆形,直径 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切片下的嗜酸性粒细胞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遮光性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参考值【参考值】: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其绝对值为 x。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较大的、椭圆形的嗜酸性颗粒。这类白细胞也具有吞噬功能。作用【作用】:①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受到抑制;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等酶类,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②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对蠕虫的免疫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有重要的作用。这类粒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片断和补体的受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蠕虫经过特异性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并从三个方面限和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现的受体和受体粘着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多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伤蠕虫体。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以上()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