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农耕文明为什么能击败北方客观来说,农耕文明从战斗能力来看,是先天性的落后于游牧民族的。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财宝(马)可以直接变换成战斗力,而拥有更多的财宝的农耕文明的财宝那么大多沉积在土地,不能变成战斗力。同时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机动性,在战争中往往握有战争的主动权,农耕民族那么相对被动。华夏这个独特的农耕文明能够在与强大游牧民族的战斗中,保持独立。甚至早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战国时区区一国之力主动出击匈奴,收复黄河两岸之地。中有汉武帝出兵几千里直捣狼居胥山,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后有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人认为地缘防备优势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古埃及和苏美尔确实缺乏地缘优势,身处四战之地,这个观点能站住脚,但对华夏文明而言,这个观点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我们的老邻居,印度,跟我们有类似的地缘防备优势,甚至比我们更具优势!那什么因素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呢大一统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华夏能压制敌对游牧民族的直接原因。所以,对华夏文明而言,文化因素可能是超越地缘防备的因素。提到中国文明的延续性就必定提到两个:文字和大一统。文字带来的是统一的表意系统,意味着不同发音的个体可以通过统一的表意系统来沟通,比方古典时期的朝鲜,日本,越南语言不同于汉语,但表意系统却都是使用的汉字;而且,汉字字形是比较稳固的,不同于字母文字的易变性,不同时代的人可以通读汉字,因为汉字的变化不大,这带来了良好的延续性和沟通的便利性。大一统的理念源于祖先崇拜和家天下,文字成为了大一统的基石,因为有了统一的稳固的文字系统,不同地域的人就不会因为发音不同而缺乏沟通,带来隔膜,最后带来难以弥合的文化差异。而大一统那么可以让中央王朝集中力量办大事,比方修筑长城,将农耕文明的财宝转化为战斗力,以抵御来自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转化自己的地缘劣势。大一统和农耕本身带来人口的繁茂和兴旺的文明,又为中央王朝提供充足的人口资源和战争手段,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的多寡是衡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的人口资源意味着能制造大量的财宝。这就是物质根底。农耕文明的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