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省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省人民政府定期将监测、预报情况予以公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执法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 在西方政治学的经典文献中,社会精英(中产阶级)是民主运动不可替代的进步力量,西欧以及北美的发展史似乎能够验证这一点。但是,当我们以此来反省中国社会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反传统的历史逻辑,诞生于威权体制内的社会精英不但没有成为中国民主化的推动力量,相反,随着他们经济财富的增长,这些精英却演变成为反民主的因素。一方面,在地方政治发展中,地方精英阻碍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发挥国家在地方的政治代理人的作用,由于社会精英和地方政治精英的结构和利益的重迭,他们的聚合既阻隔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抑制了民间力量的生长,加剧了国家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地方政治秩序的不断恶化,与精英发展的反向逻辑不无关系。地方社会精英的政治化、社会精英的反民主倾向,是当代中国政治在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下面临的大问题。 一 社会抗争:经济发展抑或政治发展的外在性结果 社会抗争一般是指社会抵抗国家的集体行动,也可以称作集体维权行动,行动指向是国家。中国学术界对于像社会抗争这样的社会发展外在性(externality)现象,通常作一种简单化的说明,认为这种外在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然存在社会分配不公,如果社会分配极端的不公,其结果是必然导致社会冲突。在这种观点看来,市场似乎是外在性的终极原因,言外之意就是,只要解决了市场问题,外在性问题也就不复存在。实际上,从政治学的角度观之,「市场-社会抗争」的逻辑推论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表达,它只阐述了一个一般事实,而没有解释这个事实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这一描述既没有甚么现实意义,也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因为计划经济也会导致社会抗争。市场引发社会抗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对社会抗争作如此简单化的理解,可能会误导人类解决社会抗争的努力。当市场发展以威权模式为取向时,「外在性」不单单是市场本身所造成的结果,政治的力量更有可能是导致社会抗争这种激烈的「外在性」的主要因素。正如亨廷顿所言,「政府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亨廷顿,1976 年)。 二十世纪 90 年代,大量的事实表明,社会抗争呈明显增长的趋势。崔大伟(David 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