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化的视角看中国近代史关键词: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一、开篇之论〔一〕文章限定“习惯上又把自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至 1919 年五四运动的勃兴,作为近代史”[1]沿袭该习惯,然而 1915 年至 1923 年的新文化运动又具有特别性,它从旧民主主革命跨至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了确保对新文化运动分析的全面性,此文章的内容限定在新文化运动结束。〔二〕何谓现代化现代化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先进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过程,使工业化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并引起巨变。近代中国那么突出表现为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四大运动上。二、经济现代化:洋务运动从器物救中国洋务派领导发动的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成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起点。〔一〕洋务运动之工业化鸦片战争惨败后,清朝开明的封建官吏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被迫探求一条全新的自强之路。1、开展军事企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军事实力。中外落差日益加大,洋务派认识到要想强兵富国应大举学习西方军火制造技术、建立军事工业等企业,靠强大的武力支持来摆脱困境。这是洋务派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但客观上提升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2、生产方式现代化,创办民用企业。洋务派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从 70 年代起,他们又以“求富”为口号转而兴办民用企业。洋务运动引进的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生长,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二〕洋务运动之规模化洋务运动的经济影响力得益于其规模之大。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70年代,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近二十处军事企业。1864 年以后,洋务派加速在全国范围内大办军火工业主要制造船舶、枪炮和弹药,在清王朝历史上均有别具一格的地位。〔三〕洋务运动之专业化洋务派竭力主张“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2]曾国藩曾上书至咸丰帝,试图说明购置西方专业化器物的意愿,希望学习西方强大自身。但洋务运动仍然以失败告终。从经济视角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并非自愿发生的,而是对民族危机、外来侵略的一种条件反射。三、政治现代化: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从体制、制度救中国甲午战争惨败使分子发现先进的体制和制度在现代化进程中有重要作用。因此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制度层面的变革。这集中表现为维新运动及其后的辛亥革命,二者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一〕政治现代化:维新运动从体制救中国1、维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