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这个先进的群体、这批特别官兵的事迹,我们不禁想起了这样一群人和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红军长征精神。整整 70 年前,当三支长征大军在西北的黄土高原紧紧拥抱的时候,他们的身后,同样是一部世所罕见的伟大史诗: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 365 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 74……华里从长征路到飞天路,贯穿两部伟大史诗之中的,是同样一种精神。这便是自主创新、敢闯新路的精神,这便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便是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党和红军,使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途转危为安;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跨越了雪山草地,仅是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就超过了 400 人。作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宝,长征精神生生不息,航天精神的源头无疑就是长征精神。他们,无愧于红军的传人;他们,无愧于长征的接力者。长征途中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将军,在 48 年前成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身——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第一任司令员;而参加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元帅,则成了我国国防科技尖端事业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元帅和将军,都把自己的归宿选择在大漠戈壁的发射架下,而中国的运载火箭也定名“”为 长征 ,这不仅仅是巧合。当一枚枚火箭直刺云霄的时候,全人类几乎都看到了箭体上那两团鲜亮的标志:长征。长征精神薪火相传,在人类探究太空的新征程上,长征的后来人无疑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