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个个成才不求功名调查,进行了讨论,才有发言权,比方说黄乃,他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讨论,在日本问题上,他最有发言权。”当年一些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说,青年时代的黄乃才华横溢,他会日语、俄语、英语等多门外语。20 世纪 40 年代的延安,流传有“十大公子”“十大才子”的排行榜,黄乃均名列其中。解放战争时期,黄乃长期处于艰苦紧张的工作环境之中,常年伏案到深夜,仅有的一只左眼视力也迅速下降。1949 年进入北平常,他的左眼视网膜脱落。周恩来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安排黄乃去苏联治疗,但未能治愈。去苏联时,黄乃还能看到“人民日报”四个大字,回国后,双眼已经全部失明。在苏联治疗期间,当黄乃得知自己的眼睛已经完全没有复明希望时,他首先考虑到的是祖国成千上万盲胞。于是,在回国前,他参观了莫斯科的盲校,听到了不少盲人自强不息、自强自立的动人事迹。刚刚坠入黑暗深渊的他,在心灵深处又点燃了一簇希望的火苗——产生了创制中国盲文的念头。回国后,黄乃开始致力于讨论和思考中国的盲人问题。解放初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还没有统一的盲文。为了尽快开展新中国的盲人教育事业,1952 年春,黄乃给《人民日报》写信,呼吁全社会重视和关怀盲人;他还四处游说,周旋于各方,并集中精力创制了一套中国自己的盲文。当周恩来得知黄乃设计的盲文方案后,亲自接见了他。周恩来握住黄乃的手表示祝贺,还鼓舞他进一步完善这个方案。毛泽东在看到新中国第一个盲文刊物——《盲人月刊》时,有人告诉他:“这套盲文出自于黄乃。”毛泽东欢乐地说:“黄乃同志我知道,有制造性。”黄乃为之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新盲文方案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得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批准。这套方案的实施,使近 1000 万中国盲人重新有了明亮的“眼睛”。从此,黄乃被人们誉为黑暗世界的“普罗米修斯”。黄乃于 2024 年 1 月 30 日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他生前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至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一、二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黄兴的其他子女:各有所成除了成就比较大的黄一欧和黄乃,黄兴的其他几个子女也各有所成。值得一提的是,黄兴的子女中从政的很少,即便有,也很短暂。和黄兴一样,他们并不在意“功名”。黄兴和黄一欧在外革命,家里的重担主要交给了次子黄一中。1914年,黄一中带着祖母、母亲还有妹妹黄德华赴日本,和父亲团聚。2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