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元曲中屈原人物形象分析_人文历史论文论文导读::本文受谢模楷《唐诗中的屈原》一文的启发。元曲中的陶渊明形象。可以说在屈原入世的人格模式之后。一、唐代以前文人对屈原的书写较早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人文历史论文,其《屈原贾生列传》一篇塑造出了一个屈原形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嫺於辞令。入那么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那么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82 年 11 月第 1 版〕屈原作为一个有为者,能够为楚怀王所识、所用,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也有实现的可能,但是从后面的表达来看,屈原的遭遇并没有这么乐观: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82 年 11 月第 1 版〕班固对于屈原那么是出于前后不同的两种态度:对屈原忠臣形象的大加欣赏,延续了前代屈原形象塑造;但是在《离骚序》却采纳了另外一种观点:今假设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楚辞补注》,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 年 3 月第 1 版〕屈原最终被疏远的原因归结为其性格上的缺陷露才扬己。尽管班固的观点受到了后来王逸的反对,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从汉代开始对屈原人物形象的认识就出现分歧论文的格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占据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士人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官职,因此在诗歌中也就缺少了述怀言志的倾向,文人们对朝廷和实务亦不关怀,士人做官为了维持门户,绝少为了安邦定国、济世安民。而朝代的更替也根本上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因此萧子显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而屈原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士族社会当中也就缺乏影响力,魏晋文人也就少有欣赏其忠臣形象。二、唐诗对屈原的书写谢模楷先生在《唐诗中的屈原形象》一文中对屈原在唐诗中描绘形象作了极为精当的概括,该文将屈原形象分为三种:生命形象、人格形象、文学形象:屈原的生命形象,在唐诗中是憔悴、悲怨、生气和痛苦的集合。唐诗中屈原最主要的人格形象是独醒,它蕴含着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与困苦。屈原的文学形象,从唐诗评价屈原的文学创作中表达出来。但是屈原的生命形象与人格形象很多时候不是截然可分的,同时也为了与唐代以前的屈原形象塑造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