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前 536--前 487),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赞扬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判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常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起初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假如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行。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孩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缰绳从手里掉下来,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 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继母生的孩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孩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孩子受寒,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闵子骞上前说:假如母亲留在了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孩子受寒;假如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孩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默不作声,然而继母也后悔了。 闵子骞的故事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贤人,以孝行和刚正不阿的品行被孔子屡次赞扬,也因此被后世作为孝子的楷模。关于闵子骞的故事,在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司马迁《史记》以及宋代《闵子单衣记》中均有记载。 闵子骞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当属单衣顺母。闵子的孝行被元人和明人编入《二十四孝图》,名曰《鞭打芦花》或《单衣顺母》。文章大意如下: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给他们穿锦絮做的衣裳。而嫉妒闵损,给他穿芦花填充的衣物。父令闵损驾车,手冷握不住缰绳,父亲弄清楚原因后,欲出其母。闵损劝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闻之,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曹溪一滴是著名的成语,出处与闵子骞有关。孔子广纳门生,门下弟子三千。但圣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为其弟子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束脩,也就是干肉条。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为用曹溪之水孔子准备了一缸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