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考察报告李徽派艺术考察姓名:李姗姗班级:10级环境艺术设计一班学号:20XX05040109指导老师:王纬迪、王旭东徽派建筑艺术考察一、考察时间:20XX年10月18日——20XX年10月28日二、考察地点:安徽XX县区南屏、宏村、西递、关麓、齐云山三、考察内容:徽派建筑四、考察目的: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对徽派建筑及其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锻炼表现技法,以及对色彩的认识能力;对徽派园林景观的认识,南北方的差异;徽派建筑的特点。在十月份我们进行了在大三期间的赴安徽艺术考察,这次考察的内容与我们专业课息息相关。同时,给了我们一次走出校门的看外面的世界的一次机会。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XX省XX市、XX市XX县区、XX省XX省XX县区)。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徽派建筑特点。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青砖黛瓦、高墙小窗、流檐翘角、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第1页共4页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就其精湛的砖、木、石雕工艺而言,从入口门罩和八字墙上的砖雕,到登堂入室后,梁架隔扇栏杆上的木雕、彩绘,以及台阶、柱础的石雕,无不精美绝伦。大凡见过徽州建筑中的三雕,再看中国其他地区民居的类似雕刻,总不免有粗疏之感。徽州文化的精神特征更多地体现儒家伦理的有序、敦厚、沉稳、静谧。街巷景观量丰富,几乎达到“步移景异”的程度。街巷空间目标模糊,曲折通幽,层次丰富。徽派建筑注重人本观念,如:用于村民交往的公共亭阁、廊桥,增加了私密性的影壁,以及小巷的门楼或拱门,无不体现对人的关怀之心。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在徽州建筑的物质文化中隐含着深层的精神文化。它们虽然是无形的,却在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为建筑物质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感性的有利条件。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集中反应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学倾向,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下面是对马头墙的介绍,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看到这些马头墙,人们常常会为徽派建筑设计师们那种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而惊叹,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第2页共4页“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