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与中华文化之关系[摘要]: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六个方面分析中医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医文化的基础;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主干线的《周易》与中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的“五行”学说来自中华文化;《道德经》所说“道”和“德”与中医的关系;《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医相辅相成的结晶;现代中医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总之,中医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相互印证,相互关联。深化探讨中医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对于进展现代中医药,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医中华文化黄帝内经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迅猛进展,目前虽然有一些人认为中医不科学,有不可思议的玄机,有的人甚至呼吁要取消中医。但是经过 2024 年“非典”以后,群众仍然喜爱用中医药来进行治疗和防病保健。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日益进展的今日,有必要对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究,以便正确认识和对待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文化,指导人们根据中华本元文化和中医的理论,进行以预防为主,提倡未病治疗学,中、西医融合与并重的整体治疗观点。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奠定了中医文化的基础挽救、保护、进展中医,就不能不讨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医相互印证、相互关联的中华文化,主要包括:“两字文化”或“六字文化”。有的哲学家将中华文化归纳为“两字文化”或“六字文化”。“两字文化”就是中医上讲的阴阳,阴阳一词始于一张没有文字说明的八卦图,就是两个符号,阴爻(一)与阳爻(一),原意蕴含着无极图,无极为太极以前的朦胧状况,它蕴藏着阴阳两气原始的气态,这个时期还没有到太极时期,典型的阴阳合抱的状况,也相当于老子讲的“道”(相当于盘古开天地的“浑沌”状态)。二、“易”与“医”的关系讲“易”字,易者平也,平常心是“道”,最平常莫过于“易”,易者变迁。“不易”是永恒的自然法则。“易”的中心是讲变,变是“生生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三、中华文化中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华本元文化的两大支柱之一。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五行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行的相生关系,如木生火,东方属木、在人体五脏属肝,火能生土,土在中医属脾,脾为后天之本。这和西医“脾”的功能完全不一样,土生金,金生水,北方属水,在人体五脏属肾,肾为先天之本。还有五行相克的关系,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又形成了一个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