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信仰另辟蹊径内容摘要:神话时代的人物,飘渺而不可及。是雕刻艺术,让他们贴近我们的生活,以最接近人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所信奉的不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栩栩如生的形象。雕刻艺术因材料的不同分门别类,相比较其中又以石材最被广泛运用。关键词:佛像雕塑;宗教信仰;佛教菩萨驾慈航,寻声诵咒施无畏。众生溺苦海,转意回头行吉祥。“庄严国土、行乐有情”是中国佛教徒的行为准则。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是聪慧人的哲学。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去?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我们面对佛像雕塑,难免有诸如此类的疑问,或许得不到答案,但总是会得到一种安慰,就如同心理暗示一样。正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非精诚无以神明。”佛学的盛行不可否认地为石雕文化注入了新奇的血液,带来勃勃生机和全新的气象。佛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进展。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但佛教雕塑中的神与人互相融合,更是一种信仰和寄予,神就是人被神化的结果。还有其奉行的前世因今世果的理论,麻木着社会底层的人,因而自唐宋以来,佛教就成为封建统治者控制下层社会的重要工具。这种佛教艺术融合了礼乐文化,形成了雕塑功能上的封闭性特征,雕塑成为佛教的一种附属,失去了其独立的美学品行。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的诞生也带动了佛教艺术特别是佛教雕塑的进展。就佛教雕塑而言,印度人在这方面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印度人对视觉艺术的探究基本上是三维的,在印度,雕塑、建筑甚至绘画均能以被触觉感知的三维立体的观念来表现。他们制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对象,而是制造出经概括的形体,这些雕塑有一种厚实的重量感,从而达到了一种对质感、三维空间,以及纪念碑气概的表现。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由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开放、文化的相互交融、经济的繁荣发达,使得整个社会充满着勃勃生机。此时的佛教,宗派林立,高僧辈出,译经活动空前昌盛,适应佛教的宣传和宗教活动所需要的佛教艺术,也出现了空前大进展的景象。费尔巴哈说过:“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便是怎样的。”无论是佛、菩萨,还是其他的造像都是由雕塑家、画家们制造出来的,他们的依据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体现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菩萨在唐代已完全成为符合唐代审美标准的宫廷美人形象,即“浓丽丰肥”,她们端庄慈爱,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