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望与困境之卡夫卡 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 ——卡夫卡 初次听到卡夫卡是十年前的事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术界曾刮起一股卡夫卡热。那时的我,还是个贪玩的少年。近年来,买了他两本书,一本长篇,一本短篇。由于懒散的缘故,一直未能静下心来阅读长篇。最近才抽出时间,粗略的阅读完他的《审判》和《城堡》。有所认识,可能肤浅。谈不上深研或完整,只是个人的看法和感想而已。 弗朗茨.卡夫卡,奥地利作家,犹太人。生于 1883 年,死于 1924 年,享年仅 41 岁。其父是个商人,性格暴虐而刚愎,在家庭教育方面,管束严厉且粗鲁。少年时期的卡夫卡身受这种苛政及专断训教的影响,心理及性格变得怪僻而逆反。18 岁考入布拉格大学专修德国文学,后屈从父志转修法律。25 岁获得博士学位,在法院实习一年,随后供职于布拉格一家保险公司。 卡夫卡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而成,属于自我挥释压抑及愁闷的文字之作,或是抽屉文学,生前这些文字都未发表。除了多部完整的短篇小说之外,其余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都属于未完成之作。因其过早离开人世,实为遗憾。 卡夫卡患病弥留之际,将其所有文学创作手稿委咐于挚友布洛德,让其全部烧毁。在其死后,布洛德出于友谊及钦佩之心,将其所有手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从而引起西方文坛轰动。不但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坛的地位,其文体及思想也受到追崇和讨论,也使其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之一。更可贵的是,他的纯客观叙述文笔手法,构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的艺术风格。不但受到西方文学爱好者的效仿,也受到我国前期文学界的推崇。 卡夫卡从小喜爱文学,中学时期就阅读了易卜生、尼采、斯宾诺莎、达尔文等人的作品,大学时期开始喜爱法国作家福楼拜及德国戏剧家赫勃尔的作品,其后,对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的思想产生浓厚兴趣。从其喜爱阅读的书籍分类来看,卡夫卡后期创作的灵感和思想的形成,和这些“大家”都是难分干系的。当然,其性格深处的孤僻和压抑也是毋庸质疑的。从而促使他以另类而离奇怪诞的文学构思完成创作。在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夸张与荒谬之间,以虚妄而怪异的写作表现艺术手法来解析人类的困境和迷惘,以自己清醒而无望的悲观思想,控诉和挥泻世间的不公及郁闷。 卡夫卡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为《变形记》,他以怪诞而另类的构思,给予该篇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内容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