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_第1页
1/20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_第2页
2/20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_第3页
3/20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摘要】 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职业防护问题。【关键词】 职业损伤 护士 防护措施 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性因素[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探讨了护士职业损伤因素及其防护措施。 1 职业损伤因素 生物性因素 护士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有医务场所的特别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病毒 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 CDC 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 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 20 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别性,临床护士常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国内大量讨论证实[3]: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 6%~30%。 细菌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化学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讨论院资料显示[4]:医院至少使用 159 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调查证实[2]: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国内外讨论资料得出结论[5]: 护士在化疗操作过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