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讨论生态学适切性 一、生态学讨论教育的现状 教育不能在“象牙塔”中进行,它既要适应社会进展又要引领社会进展。在理论的万花筒中,探求最贴近教育形态的思维模式,以形成扎根性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进展最本真的诉求。在世界范围内,伴随着自然、社会与教育生态危机的凸显,生态学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彰显。人们从来没有像今日这样关注生态问题,这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后的明智选择。“可以说,当生态学进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讨论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①方兴未艾的生态范式将是开拓视野看教育的新范式,或许它的思维模式本身更贴近教育的形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 1976 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一词,并列专章进行讨论;20 世纪 60 年代,阿什比用生态学诠释大学,用生命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突变说”、“遗传环境论”等高等教育进展的新理论;1977 年,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出版了《学校生态学》,以讨论教育资源分布为主旨;华盛顿大学古德莱德主编的美国教育协会第 86 期年鉴的主题为“学校革新的生态学”;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生态学》;波特兰州立大学的鲍尔斯教授等人则多年来坚持讨论生态危机给文化、学校的教学、课程等带来的影响;美国加州成立了伯克利生态学方法读写学习讨论中心,并将生态学原则解释为“对于所有有机体和系统的进展提供活力的引导原则”,等等。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中国教育讨论的“生态潮”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 目前,已出版关于教育生态的专著 7 部,发表关于教育生态的讨论论文 2878 篇。这些论著涉及到教育的宏观讨论和微观讨论。当我们领略教育生态讨论的进展时,似乎省察出其逻辑架构上的问题:中国的教育生态学讨论还刚刚起步,人们忙于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上,忙于确定教育生态学的讨论对象和讨论领域,忙于使教育生态学真正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性条件: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讨论的适切性确证。这个问题假如在理论上没有回答清楚,那么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文化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学科之外,独辟蹊径的生态学讨论将会是多余的;假如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