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形图》♦教材分析教材从海拔和相对高度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2/7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多米高,这是为什么?(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学生读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4《地形图》【教案】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 点的咼度为米,A 点的咼度米,以 B 点为基准面则 A 点高度只有米,米为 A 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米为 A点与 B 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一乙地海拔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