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化保护2008 年 1 月 16 日至 19 日,文化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议,进一步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论断、新精神、新要求。会议提出: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今后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文物保护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理顺思路,一方面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在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文化产业、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及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各级保护名录、开展“文化遗产之都”评选活动、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传习所、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标准、继续编纂出版民族民间文艺志书以及研究、挖掘和弘扬民族节庆文化等工作2008 年 2 月,首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由文化部发布,并在中国古籍保护网上进行公示。《名录》的建立,标志着自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以来的新中国第一次古籍普查已经启动,规模超过了以往历次。此外,《名录》还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收录其中。这次《名录》,2383 部传世古籍纳入“特别保护”, 规模空前。材料二:文化争鸣: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已先后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等因素的威胁,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面对这种境况,人们难免要问:该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遗产在消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