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在用电安全管理过程当中的应用现场风险识别 要预防和控制工业事故的发生,首先必须发现和辨识生产过程当中的危险和隐患,然后再实行措施加以消除或防范。现场风险识别的完全表述应该是“工作之前危险点、危险源的分析与工作中危险点、危险源的控制”。人类从事的每一项生产活动都存在着包括劳动者本身、工具设备、劳动对象及作业环境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危险点是指在作业过程当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部位、场所、工器具或行为等。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损害、职业病、设备损坏、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和状态。工作之前经过仔细分析,充分认识危险点和危险远之所在,在工作中实行隔离、警示、个人防护等有力措施加以防范,达到超前控制和预防事故的目的。现场风险识别应该跟随现场的工作同步进行。电力生产的现场工作可以分为:设备消缺、计划检测、修理和设备紧急抢修等 3 种情况。其中,计划检测、修理占据了设备检测、修理工作的绝大部分。而无论何种设备,其状态安全措施的布置应该只和检测、修理要求及工作范围有关,通常和设备的计划检测、修理要求是一致的。当前提倡开展“现场风险识别”活动,旨在使这项工作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通过标准化的措施,使一线员工在工作现场形成预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一种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安全机制。现场风险辨识的一般方法 工作人组织并主持对将要进行的工作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查找危险点。 制定控制措施,必要时召集有经验的老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讨论预防对策。在办理“两票”的同时,填写“危险点分析控制单”向所有工作人员交底,每个工作人员需要确定签字。工作中仔细落实控制措施,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安全员等)仔细监督。 保留危险点分析控制单以备查询,并总结以往的经验,逐步形成各岗位典型的危险点分析控制资料。在开展现场风险辨识的活动中要特别强调仔细学习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简称《安规》),因为《安规》中不仅指出了有关作业的危险点,还指出了控制措施和方法。调查统计表明,在许多用电企业一线员工中,相当多的人距离自觉执行《安规》还有差距,少数人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是违规违章作业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应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要求对每一座变电站、每一个间隔、每一种设备的每一件计划检测、修理工作,从工作布置到工作票的生成签字,再到工作负责人、许可人及现场站班会等每个责任节点都必须进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