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二)进行新课1、动能表达式教师活动: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点评: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活动:投影:在以下简化的情景下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设物体的质量为 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速度由 v1 增加到 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功的表达式为:21222121mvmvW提出问题,教材上说“221 mv”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是否也印证了你的观点?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帮助总结。 质量为 m 的物体,以速度 v 运动时的动能为221 mvEk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 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 173kg,运动速度为 7.2km/s,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2、动能定理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21222121mvmvW,就可以写成12kkEEW其中2kE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2221 mv,1kE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