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力的合成。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3、会定性分析合力随两个分力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4、知道共点力的概念,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两个力的合力。5、能区分矢量与标量,能用力的合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等效替代”思想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过程。2、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等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3、通过课堂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及一些器材的等效替代的实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通过力的合成的研究与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用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④对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教学器材】演示用器材:重力为 2~3N 的钩码 1 只(系上细绳套两根),演示弹簧秤 2 只,粗大的橡皮条(可用许多小橡皮条组合而成)1 根,强磁铁 1 块,教学用圆规 1 只、尺子 1 根学生实验用器材:按每四人小组:①木板 1 块;②白纸 1 张;③图钉 5 枚;④橡皮条 1 根;⑤细绳 2 根(两端做好套);⑥弹簧秤 2 个;⑦铅笔 1 只;⑧量角器 1 只;三角尺 1-2 只;圆规 1 只。【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各种表现,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也知道了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那么,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时,是否存在简化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现在就来探究这个问题。(二)进行新课一、引出概念引入情境:(幻灯片)两位小同学一起提着一个水桶的情景提出问题:他们对水桶施加了几个力?……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它吗?……怎样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