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 溪鳗——矮凳桥的鱼非鱼小酒家乍看小说的正标题,我们就会认为“溪鳗”是一种鱼,抑或是一道菜;再看副标题,我们才明白“溪鳗”是一个饭店的名称。其实,“溪鳗”是小说着意塑造的某个人物形象。鱼、菜、人之间到底是怎样融合为一体的,小说又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字音辨识(一)单音字溪鳗(màn) 糙算(cāo)嘁嘁渣渣(qī)(chā)密匝匝(zā)杉篙(ɡāo)港蟹(xiè)戳眼(chuō)豁然开朗(huò)佝偻(ɡōu)(lóu)袅袅(niǎo)烀肉(hū)煳味(hú)抿抿(mǐn)焙干(bèi)龇牙(zī)蘸(zhàn)梦呓(yì)糨子(jiànɡ)(二)多音字横 嚼字形辨认 词语辨析景象·景致“景象”:现象、状况。如“太平景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景致”,风景。如“西山有几处好景致”。忽然·突然“忽然”,副词,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如“他正要出去,忽然下起大雨来了”。“突然”,忽然,猝然。神秘·秘密“神秘”,奥妙莫测,难以捉摸。如“神秘的来客”,“她笑得有些神秘,倒叫我一时吃不准该怎么说”。“秘密”,指尚未被发现或揭露的事物。“探索宇宙秘密”,“这段历史将永远成为秘密”。熟语积累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多指看起来)。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嘁嘁喳喳:低声议论,搬弄是非。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林斤澜(1923—2009),当代作家,曾任《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原名林庆澜,浙江温州人。1937 年毕业于温州中学初中部,因抗日战争爆发,离开学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7 年 12 月入伍,在粟裕担任校长的浙闽边抗日干部学校学习,1938 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组从事专业写作。1957 年主要剧作结集为《布谷》出版。此后转为写小说、散文。第一部小说集《春雷》于 1958 年出版,“文革”期间辍笔。之后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力作《竹》曾改编为电影。1981 年发表的《头像》获当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井亭》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 55 周年短篇小说佳作奖,《去不回门》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其小说多以散文的笔法,着力表现一种特殊的氛围,结构精巧多变。晚年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2009 年 4 月 11 日,林斤澜因心脏和肺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同仁医院去世。2.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