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和借鉴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3.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学习重点】整体把握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学习难点】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在实践中提升炼字能力。【课时安排】 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常识积累(一) 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诗论》《谈文学》,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二) 文体知识:随笔和文艺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以后,随笔成为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二、课前预习(一) 字音识记剥琢( ) 岑( )寂 憎恶( )( ) 箭簇( )付梓( ) 陈词滥( )调 尺牍( )(二) 词义理解咬文嚼字锱铢必较索然无味清沁肺腑自鸣得意不落言筌下乘三、初读课文:给段落标明序号,概括每个段落内容要点。明确第 1 段:提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第 2 段: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不同。第 3 段: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 4 段:说法改变,意味改变。第 5 段:更动了文字,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第 6 段:善用字的联想义。第 7 段:误用联想义,出现“套板反应”。第 8 段:总结:阅读或写作,要“咬文嚼字”。四、课上研讨(一) 纵观全文,作者关于阅读或写作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在第 3 段,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二) 筛选出每个段落中列举的例子,说说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填写下面的表格。文中出现的示例与作者阐述的观点段落示例阐述的观点论述的中心明确:段落示例阐述的观点论述中心第 1 段“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修改句式不同意思不同由 浅入深 一 字不 肯放 松的 谨严第 2 段“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