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火”起来的官员如何更“火” 近日,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成为继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伍皓,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之后,又一位在微博上“火”起来的官员。 省委常委的身份固然是引起网民“围观”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则是他在微博中所展现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方式背后所隐含的新的身份定位、价值取向、思维逻辑、心境心态。 蔡奇成部长微博表达中的“新”,媒体记者作了如下评价:没有人们想象中的“一本正经”,每条微博都很有看头,既谈执政理念、讲工作方法,也“八卦”自己的业余爱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蔡部长公开声明“微博都是自己动手”。 假如官员用微博的表达方式讲话将是什么情景?这是笔者回忆几日前另一则新闻生出的联想。据《人民日报》1 月 13 日报道: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与央视主持人的对话视频在网上备受关注,郑宇民在对话中言语风趣、思维敏捷、视野广阔,许多网友对此大加赞赏,直呼“给力”。专家为此作出如下点评:有的干部之所以喜欢说官话、写官样文章,一是没“料”,即对问题不了解,工作不扎实,心里没底,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好躲到官话套话里混日子;二是没“胆”,即缺少责任和担当,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权衡利弊,生怕对自己前途、利益有一丝一毫的潜在风险,于是对迫切的现实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愿说话、不敢任事,只想打官腔糊弄过去;三是没“法”,即一些人还不懂得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应创新和解放表达,改善交流方式,实现有效沟通和传播,还是习惯命令、指示、训导等老一套。 也许有人认为,领导写微博与讲话完全是两码事,压根儿不能相提并论。笔者却不这么看,且认为二者的可比性以及类比价值很高。首先需要确定的是“领导讲话是什么”这样一个逻辑前提。愚以为:无论大小会议、基层调研还是布置工作,既然话从领导者口中说出,就都是一种个人表达。至于领导者在职务、地位、被关注度、影响力等方面确与普通人有所不同,并不改变“个人表达”这一基本属性。领导一字不差地在大会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做法大可不必,因为报告既然已经用文件形式发给每一位与会者,或已全文刊登在了红头文件、报纸、官网中,再让领导充当播音员、宣读者无疑是一种重复和浪费。任何场合下,领导者既然开口讲话,就应是自己想说的话。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官阶高低,领导的讲稿都应事先由自己“操刀”,而不宜依赖秘书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