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你们的大男子主义素材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你们的大男子主义素材_第1页
1/154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你们的大男子主义素材_第2页
2/154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你们的大男子主义素材_第3页
3/154
你们的大男子主义 《读书》的宗旨是要把对外的窗口开得大一点,近年来确是做得不错,把西方哲学文论上的种种争论频频呈现在读者眼前。但你们忘了西方社会文化中的新产品:女权主义。中国人的大男子意识没有随着政治措施而完全更新,介绍女权主义的文论与哲学思想对读者有益,而且也可使刊物显得开放。否则的话,我的印象仍然是编辑们以为妇女亚于男子,至少在深奥的理论方面。 几天前读第二期,发现一个很小但又不无意义的错误。“短讯”一栏里提到美国人 Janet Utts 所编的《纽约时报杂志卡通索引》,却用了人称代词“他”。不知是作者的无知,还是有意取消男女分别?若是取消男女分别(那是对妇女的极大尊重),则为什么要用男性的“他”来做标准?读者·作者·编者李文英两篇文章和一个错字 柳苏谈金庸和梁羽生的两篇文章实在好,谈梁羽生的尤其好。这两篇我都看了两遍,看第二遍的时候在谈梁的一篇里发现一个错字,错的妙,妙在既非音近而误,又非形近而误似乎讲得通而又讲不通。抄录如下: “当然,棋话只是梁羽生的‘侠之余’,不象文史随笔也是他的‘侠之余’。” (第三期,140 页) 中间的“不”字是“正”字之误。发现这类错字的人是认真读书的人。我建议,凡是发现这样的错字的读者,杂志社送他一本三联书店的书。至于发现音近或形近而误的,道谢可也。读者·作者·编者吕叔湘也说“累赘” 程亚林在《读书》一九八八年第三期上发表《必不可少的“累赘”》,赞扬书中附录注释、参考书目的做法,诚然不无道理。但我却想说另一种注释。一次,出版社的一位总编辑对我感叹,现在的书稿注释“看涨”,不要说读者,就连编辑也感到头痛。这种病症现在颇不少见。其实,文章也罢,成书也罢,无非是要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独特感受、独特悟察、独特见解,贵在一个新字。前人的或同代人的思想文化材料不可不知,不可不用,但知要心知,用要化用,作为形成自己独特视角、得出独特结论的一个“原始”因素。一味地照抄照搬,即便不是有意拉大旗作虎皮,也难免有吃现成饭之嫌。这才是真正的累赘。读者·作者·编者秦弓别忘了孙大雨 《读书》一九八七年十二期上杨匡汉《诗人琴弦上的 sonnet 变奏》指出,十四行诗“二十年代在中国出现,从郑伯奇、闻一多、朱湘、冯乃超到李金发、冯至、曹葆华、卞之琳……,不乏佳作。”我觉得这里遗漏了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孙大雨。 孙大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日的北京《晨报·副镌》上发表的《爱》,可谓是中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读书杂志美文 你们的大男子主义素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