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届高三物理授课提纲一、力 物体的平衡(1)[课 题]力 重力 弹力 [教学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理解重力和弹力的特点及其性质。3、学会简单的受力分析。[知识要点] 一、对力的概念的认识 1.力的物质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①使物体发生形变(形状和体积的改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产生加速度.3.力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接触的物体之间.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是矢量,用图示法表示5.力的分类二、重力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它可以是万有引力的主要部分或全部(在南北两极时).2.大小:G=mg.一定质量的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同,重力的大小随纬度增高而增大,随高度增大而减小.同一地方,重力不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3.方向:竖直向下.不等同于指向地心,只有赤道和两极处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4.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重心位置由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情况共同决定.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三、弹力1 产生原因:发生形变的物体想要恢复原状而对迫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1)必须接触;(2)接触处有弹性形变.3.弹力有无的判断(1)对于形变效果明显的情况(如弹簧),可由形变情况直接判断.(2)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常用方法有:①“假设法”,即假设有某个弹力存在,看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若改变,则说明没有此弹力存在.②“拆除法”,即解除所研究处的接触,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若不改变,则说明无此弹力;若改变,则说明有此弹力. 4.弹力方向的判断:弹力的方向与弹力的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形变恢复方向相同).弹力是法向力,力垂直于两物的接触面.具体说来:1① 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其弹力可为拉力,可为压力,对弹簧秤只为拉力.② 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即只为拉力.③ 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