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地各校所重视。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应针对现实状况,作多方面推进,它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在文化层面上展开了系列思考与实践,毫无疑问,伴随这种思考与实践的将是教育本质的逐渐回归。一、新形势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指以中小学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与发展。它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与此相对应,它所释放出的强大心里制约力量,使校园人受到氛围、制度和观念三方面的控制。而这三层对应关系中,精神文化建设和办学理念凝析又是其核心。但是在当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具体表现为:1、重物质轻精神。有些学校追求校舍宾馆化,设备现代化、环境园林化,在这些方面不惜巨资,盲目攀高;而在图书资料、人文活动、教育科研、观念更新投入上则斤斤计较,使校园变成了“物欲横流”的人文沙漠。2、重制度轻理念。一些校长外出考察,对人家学校的办学理念不闻不问,对专家、学者的理论讲座嗤之以鼻;只对管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东西求知若渴。在深层次交流和碰撞中,常常出现理论上的浅薄和无知。在这种情况下,要其办出特色学校,形成办学理念显然是不可能的。3、重结果轻过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积淀,在管理中急功近利,向现实妥协或以生存为名,放弃教育理想,缺少教育智慧,只要结果,不讲过程,是建不成真正的校园文化的。4、重刚性轻柔性。在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管理者也提出了种种的要求与设想,制订了不少规章制度,但由于没有得到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认可,内化程度极低,结果“特色”、“理念”成了口号,“规章制度”成了“摆设”。若再强行推进,滋生的只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形式主义。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与实践校园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与发展,这种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协调、约束诸功能相吻合。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的这种目标也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标。上述种种误区的产生正是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