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腊八粥解说词(画外音):东北人过年过节讲究喧闹、喜庆,年俗也就特殊多。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就不说了,单说说眼下的冬至腊月,那就有说不完的事,农历十二月为一年中最终一个月,也是冬季的最终一个月,故称季冬、暮冬、杪冬、末冬、残冬,又称丑月、腊月、蜡月、除月、嘉平月。过去老年人从腊八这天开头就不许大人小孩骂人、打碎东西,开头忙年了。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主持人):都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今日,是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每年腊日要进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利平安。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头了。(画外音):关于腊八节起源的传奇众说纷纭。有祭祀神农之说;有祭祀八神说;有朱元璋忆苦说;有纪念岳飞说;有纪念佛祖说。其中流传最广,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纪念佛祖说。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第2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罗卫国净饭王之子达摩-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痛感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毅然舍弃王位,游遍印度名山大川,访问贤明。十二月初八日,行至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又累又饿,昏倒在地。当时,被一牧女发觉了,便将随身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泉水加热煮成粥,一口口地喂他,这对于多时不见水米的释迦牟尼来说,诚为美味甘露,所以顿觉精神兴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向着东方盘腿静坐在毕钵罗树下苦思解脱之道。并宣誓说:“我假如不得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最终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了佛陀。从今,佛教徒们就将腊八节称为佛的“成道节”。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旧历腊月初八日各佛教寺院都用香谷和干果作成粥来供佛。十二月初八日为浴佛日,各寺煮粥供佛。(主持人):各位观众,现在我们来到了凌源市宋杖子地母寺,他们正用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僧人诵经,然后把粥分送给各给各位品尝食用。(字幕):腊八节古时称腊祭,古书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第3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酬劳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颜色。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庆祝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进行庆丰家实。同时很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蒸豆包、杀年猪、打豆腐、选购年货,“年”的气氛渐渐深厚。凌源位于三省三市区交汇处,深厚的红山文化底蕴、各民族的融合为这里的腊八节注入了新的意义。(主持人):大家看到的是宋杖子镇范杖子村,隆冬腊月,闲逛在这楼亭瓦舍,路灯高悬的农村,更能体会到一幅幅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小城镇地方风情。今日是腊八,听说这里家家还沿袭熬腊八粥的习俗,我们任凭进一家看看吧。大娘你好,第4页共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您是在忙熬腊八粥吗?(大娘言是,主持人偷笑)我真的好幸运赶上了。我拜您为师,也做回腊八粥怎么样?(大娘说:行),学一手那就是本领,我回家也给我们那口子露一手。(画外音)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以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作相互馈送的礼物。其次才是“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自家享用。其制作方法: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红小豆、花生米、小红枣洗洁净倒入锅内煮,待煮成半熟时,再将大米、黄小米、粘黄米、糯米洗洁净倒入锅内一起煮,待锅开后,再用微火煮。将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时,把蒸熟的莲子和桂圆肉;将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