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及对策 一直以来,作为一线的政治课老师都在为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不懈的探究。新课改的实施,一轮又一轮的新课程培训也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刷新,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生态场上依旧存在着老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老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的客观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有效性缺失。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也曾说道:“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仔细不仔细,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假如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假如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进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影响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因素分析 作为课堂教学两大主体,“学生投入”和“老师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而教对学的影响相对而言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此想重点就“老师投入”对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缺失进行归因。 1、教学观念的有效性缺失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在今日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 在今日的政治课堂上,“老师是学生的主宰”等专制式的教育理念依旧存在,很多时候老师仍然是讲坛上的圣人,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学生的学习还是被桎梏于概念、原理、政策、法律条文的框架内,不管是否正确、喜爱与否,反正记忆是第一位的,而“遵守纪律”则是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动下,学生不能也不会积极主动参加教学过程,往往只是教育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是“奴化教育”的对象。而老师自身则成了知识的“传送器“、“复印机”、“搬运工”,一旦学生在上课时思维不集中或淘气捣蛋,老师就会“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让“道德停留于口头,品德停留在笔头”。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丧失全面性和有效性,流于形式,失去生命力,成为制约学生思维,阻碍学生进展的障碍。 2、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缺失 在今日的政治课堂上,仍能见到不少老师采纳“满堂灌”的授课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后果远不只是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它实质上是一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讲解、轻互动,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