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功率新课教学一、功率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不但存在着做功多少的问题,还有做功快慢的区别.做功多少的计算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了功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做功快慢的呢?物理学中为了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引入了"功率"这一物理量,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情境设置 1:现有甲、乙两人摘棉花,甲 6 天摘了 500 kg,乙 8 天摘了 600 kg,你打算怎样比较谁摘得快,并说出你的方法.情境设置 2:力 F1 对甲物体做功为 W1,所用时间为 t1;力 F2对乙物体做功为 W2,所用时间为 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C.W1>W2,t1=t2 D.W1<W2,t1=t2 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工作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衡量甲、乙两人的工作快慢.用比值来反映快慢,比值大的快,比值小的慢. 在以上基础上,继续创设情境,引出"功率"的概念. 对于功率的概念,初中已经作了初步的学习,因此学 生 在理解上较为容易.教师直接创设情景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功率"这一概念提出的必要性. 总结:做功快慢的比较有两种方式:一是比较完成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另一是比较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的功. 在物理学中,一个力所 做的功 W 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 t 的比值 ,叫做功率.用 P 表示,即 P= . 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上式是功率的定义式,也是功率的量度式,P 与 W、t 间无比例关系,做功的快慢由做功的物体本身决定.根据这一公式求出的是平均功率,同时这个公式变形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求功的方法:W=Pt. 指导学生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和单位.并概括功率的单位,国际单位:瓦特,常用单位有千瓦.【讨论与交流】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 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