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种群和群落第一关:基础知识——填一填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3.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5.K 值不是定值,K 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6.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7.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8.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9.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10.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11.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2.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第二关:易错易混——判一判 (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它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 )(2)一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3)出生、死亡、年龄等特征属于种群特征( ×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5)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6)样方法只能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 × )(7)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 )(8)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 )(9)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只有种群生存所需的资源和空间( × )(10)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 )(11)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提高 K 值( × )(12)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增长速率( √ )(1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K 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 )(14)种群的“S”型增长,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 )(15)研究个体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 )1(16)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17)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18)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 )(19)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 )(20)群落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21)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