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单元质量评估(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邯郸模拟)“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在我国的关中平原,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读关中平原“地坑院”景观图,完成1、2题。1.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A.遮挡风沙B.遮阳挡雨C.防外人跌入D.美化建筑2.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A.土质黏重,不易挖掘B.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C.地下水浅,易挖出水D.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解析】1选C,2选B。第1题,“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树冠露出可防外人跌入;地坑是凹在地下,种树并不能遮阳挡雨、遮挡风沙;种在坑里的一棵大树对美化建筑也起不到作用。第2题,“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应选择在土层深厚,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地下不易出水,降水较少的地区。【加固训练】(2017·合肥模拟)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1)、(2)题。(1)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光照C.降水D.地形(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某游客中秋节去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见到的农业景观与下列诗句最吻合的是()A.家家打稻趁霜晴B.新雨山头荔枝熟C.小麦登场雨熟梅D.梨花淡白柳深青【解析】(1)选D,(2)选B,(3)选A。第(1)题,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吊脚楼数量少,导致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地形。第(2)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第(3)题,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水稻,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荔枝为热带水果,小麦将熟的时候梅雨也开始了,中秋时节梅雨季节已过,且梅雨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梨树为我国暖温带树种,在该地不宜种植。2017年3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的《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指出,黑龙江省与广东省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引导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具有优势的新兴产业、特色农业及农产品与东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合作对接。据此完成3、4题。3.与广东省相比,黑龙江省()A.自然资源更丰富B.区域开放度更高C.国家政策更优惠D.科技人才更充裕4.开展对口合作,对黑龙江省的影响是()A.加快经济转型B.减少资源开发C.提升农业主导地位D.促进人口迁移【解析】3选A,4选A。第3题,黑龙江省与广东省相比,开放度较低,自然资源丰富。现在实行全面开放格局,国家政策优势不明显。广东省高等院校更多,科技人才更充裕。第4题,由材料可知,黑龙江省与广东省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引导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具有优势的新兴产业、特色农业及农产品与东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合作对接,可以加快经济转型,拓展农产品市场,但东北地区农业不占主导地位。对口合作与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对口合作有利于资源开发。(2018·衡水模拟)聚落是一种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包含民居及其周边地理环境。中国传统聚落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塑造了一种背山临水,阳光充足,交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