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结构(教师用书独具)●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循环结构概念.(2)把握循环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3)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2)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3)培养学生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程序化的思想意识.●重点难点由于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是在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未出现的概念,同时也是掌握循环结构的关键,由此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循环结构的三要素.难点:循环三要素的确定以及循环执行时变量的变化规律.(教师用书独具)●教学建议 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例子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整理成程序框图.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在教学中建议教师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经验和发现,才是学生学习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设法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鉴于本节课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问题链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时建议教师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学流程⇒⇒⇒⇒⇒⇒⇒1(见学生用书第 10 页)课标解读1.掌握两种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的画法.(重点)2.能进行两种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的相互转化.3.能正确设计程序框图,解决有关实际问题.(难点)循环结构的概念及相关内容【问题导思】 伦敦举办了 2012 年第 30 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