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 1 课《窦娥冤》导学案(第 2 课时)新人教版必修 4【大成目标】【使用说明】1、分角色朗诵,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建议二课时。一、学生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一、分角色朗读(10 分钟)。二、文本探究(12 分钟)1、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开始写窦娥在拥挤中走向法场时的情景。当刽子手问她可有亲眷要见面时,窦娥的一段唱在结构上与刻划人物上有什么作用? ① 结构:照应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伏下第四折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1基 础 案(8 分钟)课前复习,解决第一课时巩固案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用 8 分钟进行交流。教师补充讲解,回答解决学生问题。升华案(22 分钟)1、分角色朗读。2、思考解决问题。3、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代表阐述观点学法指导:疏通一段文意,分析一段;小组合作,交流探讨。② 刻划人物: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遭受千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下。窦娥估计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心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刑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她以最大的牺牲替代婆婆承受了一切,临死之前她当然十分渴望跟这个“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会上一面 。可是为了不致于“枉将他气杀”,窦娥又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情愿让自己的伤口上流着鲜血,而不愿在这时候让婆婆来见她的面。这是何等善良的心地,又是何等崇高的品德!关汉卿在这里他极细腻的笔触,把他的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关汉卿就是如此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悲剧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窦娥不想见婆婆而婆婆偏偏来了,情节发生了波折,于是窦娥向婆婆诉原委,表心迹,提请求。这中间的一大段科白,既是戏剧情节发展必要的过渡,又有强调窦娥冤情委实不浅的作用。《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唱出了 窦娥的冤情比天大,关心婆婆的感情比海深。她的自我牺牲这么巨大,而临死前的要求却如此微小。关汉卿把女主人公对于不公平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写,这样人物的性格丰富饱满了。然而这样美好的人将要被毁灭了,观众的心也被揪住了,这就充分显示出关汉卿艺术手腕的高明。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表现了也纯朴善良的性格。 1、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B )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