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 10 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 2 分钟)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重点)2、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3、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使用说明】基础案的相关背景知识请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查询,并在课上交流, 阅读课文后完成自学检测。升华案小组合作完成知识点拨与问题探讨,重在细部揣摩,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会课文特色;巩固案要求当堂完成并做交流。建议一课时完成 概述导入 知识链接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奥斯威辛集中营:普利策新闻奖:2、字词积累:1基础案(8 分钟)预习阅读,交流展示。毛骨悚然( ) 和煦( ) 废墟( ) 不寒而栗( ) 踉跄( ) 祈祷( ) 呆滞( ) 整体感知(8 分钟)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思考: 1、参观者参观游览了哪些地方? 参观毒气室和焚尸室——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 —纪念长廊——绞刑室 2、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细部研析(10 分钟)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为什么作者罗森塔尔或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分析: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这种手法叫做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的原因。作者无一句正面控2升华案(30 分钟)精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分组展示。思路导引:快 速 浏 览 ,勾画地点及感受反映的词句。思维点睛:小组从修 辞 手 法 方 面 讨论探究,注意主题内容。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