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的含义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一书中对课外活动提出如下定义:“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这个一般概念里,包括各个不同方面的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组织这些活动,达到对新生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对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为学生从事实际活动做准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课外活动,就是指学校在必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之外举办的形形色色的具有教育性质的作业和教育措施。”从凯洛夫的定义可以看出:第一,课外活动包括各个不同方面的课余文化活动。第二,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必修教学内容之外的活动。第三,课外活动具有教育性,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有不少人对课外活动这一概念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要么将课外活动视做课堂教学的单纯延伸,把课内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放到课外去加班补课;要么将课外活动当成可有可无的“玩”。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我国古代就有关于近似于课内课外两种教育形式的记载。如《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近现代 1 资产阶级学校也很重视课外活动教育工作。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强调:“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工作者针对课外活动开展了有益的讨论和研究,有人提出了“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等概念,并正在逐步形成共识。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正式课程以外对学生所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具体地说,课外活动是学校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编写的教材之外,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学生的智力,根据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的原则,在课余或节假日中组织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本校传统活动等。本书主要研究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由课外活动的概念可以看出,课外活动的外延非常广泛,形式极其多样。课外活动的内容,有的与课堂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直接为巩固、扩展课堂教学效果服务,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更多的内容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