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

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1/6
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2/6
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3/6
专题 7.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重点讲解】 一、全面分析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 11 年,也改革了 11 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于是,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政策调整和改革的突破口,并以农业改革入手打开了通向最高权力的道路。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3)1956 年 2 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改革内容(1)农业(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2)工业上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4.改革失败原因 用心 爱心 专心1(1)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 (2)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3)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上本人作风专横。 (4)没有结合国情。 5.评价 (1)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7.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