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三语文 劝学 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掌握基础文言知识(通假字、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难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木直中绳( ) 輮以为轮( ) 虽有槁暴 ( )( )( ) 金就砺则利( ) 参省( )( )知明而行无过( ) 须臾( )( )2.每日成语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不知为法:不值得学习、效法。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3.读背任务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5)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7)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文体知识荀况,战国后期赵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共 32 篇,其中 26 篇为荀子所著,末 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在教育上,他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问题探究】一、学生朗读并讨论翻译全文二、把握下列文言基础知识1.找出通假字并释义: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通( ), ________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通( ), ________ 3)君子生非异也 ( )通( ), ________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通( ), ________ 2.重点文言实词,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学不可以已( ) 其曲中规( ) 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