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一中 2014 年高中生物 3.2 DNA 分子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2 一、设计理念1、提高科学素养:本节教学对教材顺序适当的调整,将学 生合作动手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分步进行,与教材中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过程的资料分析相结合,构建模型中发现科学家们曾遇到的问题,通过新的科学发现和积极思考来加以解决,最终形成 DNA 双螺旋模型。这样通过模型构建不仅促进对 DNA 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同时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进行模型建构,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模型建构”的过程,然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3、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利用双螺旋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对 DNA 的亲切感,消除神秘感,为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知识降低心理门槛。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节由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本节内容的编排顺序是首先以资料形式介绍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之后总结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制作模型加深对 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本节中介绍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 DNA 结构、DNA 复制以及 DNA 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 DNA 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4.1 采用联系生活 提出课题—→模型建构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得出 DNA 分子结构特点—→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思路4.2 引导学生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总结科学研究方法。4.3 以 DNA 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4.4 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算 DNA 分子的碱基比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命现象。三、学情分析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1.1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明显的发展;1.1 高一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正在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