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听、议、评——“国培”物理课学习录今日很有幸,在石家庄二中南校区听了两节物理课,一节是《照相机》,还是一节是《投影仪放大镜》,在班长组织下,我们就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议课和评课。议课是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家庭内部先议,然后在全班出代表评课。下面把我们家庭的议课结果共享给大家:首先,我们家就我们自己体会到的二中的物理备课及授课方式进行了归纳:共分四个部分:1.贴进同学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尤其是第一节课,老师用的是十一班的同学,他就是用十一班的照片来引入本课的。这使我想起了昨天马剑老师用讲课的三十二中的门口变压器的照片来引入《平安用电》,也第2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使我想起了,弘光中学的老师用加菲猫来引入《光的反射》,还有许多都很受同学的关注。所以这种引入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亮点。2.讲解精练,从实物直接引至模型直奔学问点,老师在讲解照相机的时候,没有过多的分析它的其它部件直奔主题--镜头和底片。更准确点说,老师重点直讲中考要考的内容。所以这个环节就显得很精练。3.试验前有明确的要求。例如:《照相机》中,探究照相机成像条件之前,老师出示的要求:(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如何看到清楚的像,固定蜡烛的位置,来回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得到最清楚的像。(3)观看: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记录:像距、像的性质、物距。这些要求,尽管有些内容有待推敲,比如:在光矩座上来完成试验,就没必要要求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因为就是探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第3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没必要记录像的性质等。但这种要求却是特别必要的。直接影响同学完成试验的速度和质量。4.学问的重组。把熟悉照相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要想在照相机上成大一点的像怎么办这些学问放在一节课当中,有助于同学形成学问系统,降低了同学应试学习的难度。然后,我们也就有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提出了我们家庭的建议:1.目标及内容调整。首先,我们认为假如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整体放在前面,即先让同学探究成像规律,再引领同学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应用,更有助于同学作为主体乐观的参加探究的整个过程,体会建构学问并应用学问欢乐。第4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其次,是同学学习目标的调整,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图,大可不必再画了,其实,就现有的课标要求,只会考查到物距对像的特点的影响,而像距对像的特点的影响不会考查的。所以,我们建议在目标中去除凸透镜的原理作图及第二节中物距与像距之间关系的总结。2.老师要擅长造势。这两节课里,有至少三个点利用现有器材营造现实情境,形成同学欲探毕竟的态势是特别有可能的。比如:老师展现的十一班全家福的照片,假如用照相机在同学起立后,瞬间拍下同学的神态,并用数据线直接接到电脑上展现在银幕上,来引入照相机这是多好的情境啊!再如:第二节课中,老师直接把电脑屏幕给大家看,能看清吗?同学:不能,我们通过投影把PPT放在银幕上放大后,问同学:谁在其中起了作用?由此,引入《投影仪》。还有怎样让照相机折同一个景物时的照片变大,都可以用手中器材来造势。第5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3.问题带动--引领学校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这是我前几天思索的一个内容。学校的物理课堂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这节课我究竟要解决几个问题。以二中设计的《照相机》为例。这节课想解决四个问题:(1)你熟悉照相机吗?(2)你知道照相机是依据凸透镜成什么性质的像制成的吗?(3)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4)怎样让照相机成的像大(小)一点?然后在同学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计每个问题相应的活动,如第一个问题,就得预备照相机或是图片,让同学达到熟悉照相机的目的。课堂上,使同学参加到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来,并能达到自己的学问建构。这是课堂设计的建议。4.环节及过程建议:试验前的两个环节,第一,有要求,但要求不是提出来即可。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