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建国70周年征文6篇

建国70周年征文6篇_第1页
1/7
建国70周年征文6篇_第2页
2/7
建国70周年征文6篇_第3页
3/7
建国 70 周年征文 6 篇建国 70 周年征文二篇 【篇一】 现在的人们,不缺穿戴,是因为手头宽超。因此,淘汰的旧穿戴,节奏也越来越快。鞋子,衣服;单的,棉的休闲的,户外的。有的没咋穿,就被遗弃掉。或送人,或捐献,或甩进垃圾箱,看着挺可惜。尤其是小年轻的,没尝到那挨冻的苦头,也没有那更深的感受。都时兴网购,大包小裹很频繁。肥瘦和颜色稍差点,不能退的,就成了旧物。 我是典型的 50 后,看不惯,难理解。因为,只有挨过冻的人,才知道衣服的金贵。建国初期那几年,国家百废待兴,百姓生活困难。大夏天的,我都 5 岁了,还的光着屁股,没有遮身的裤子。到了大冬天,最痛苦的体感,就是嘎嘎冷,手背常常有冻疮。破棉袄转圈透着风,只好在腰上勒根草绳,挡住点风寒。鞋底垫着苞米叶,湿透了都难炕干。 最愁的人是我妈,缺单又少棉。为了给我们做棉衣,她先得拆旧棉花套,搁棒椎一顿砸,然后再一块块地揪,一片片地往破布上絮,半天一宿都粘补不完。虽然是补丁摞补丁,可也能牵强过个冬。当小的,只能眼巴巴地瞅着盼着第一个能穿上棉衣裳。妈妈时常念叨灌输着,新 3 年旧3 年,缝缝补补又 3 年。穿戴不露肉就行,过日子一定要节俭。 60 年代初,我 8 岁。那时还吃代食品,烂地瓜、橡子面、菜团子,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闲钱买新衣裳。那一年我头回照相,穿的那小褂,是妈妈用几块破布头缝成的。别看不起眼,可咱穷孩子也兴奋,还挺自豪。前后我搬了13 次家,就是没弄丢这张照片。那个小褂里有温度,是妈妈的温度,那段艰难历史的见证,更是是一面警示的好镜子。 很小的时候,我没有买过新穿戴,都是捡着哥哥的用,遭了不少罪。特冷的腊月,也闲不着,跟着大人爬罗通山拉爬犁,捡树头,脚冻得像猫咬。那时的雪深,风大,脸被吹得像针扎。那双小旧靰鞡鞋,早就冻得杠杠响,回家脱不下来,脚跟冻得像萝卜。妈妈只能用干茄秧泡水,慢慢才能缓冻。那时就幻想着,啥时候能穿上厚棉鞋,少遭罪。 熬到 70 年代,我上了高中。因为冒支,10 年倒欠公家600 元。到县城去看电影《卖花姑娘》,走了 80 里路,磨漏了一双布鞋。还记得 1977 年,做为农民通讯员,我被推举到《吉林日报》社学习,随记者下乡采访时,一个白布衫,晚上洗,白天穿。不仅用热水洗,还用劲拧,红色把衣服染的发了花,都是皱褶,却没有钱换一件,尴尬好几天。 刻在心里的,还是妈妈做的老棉裤。那还是在 1984 年,我进城工作后,妈妈不放心,...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建国70周年征文6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