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日,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纳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尊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