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技巧与训练一、什么是朗读(一)朗读的含义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把书面的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的再制造活动。朗读也可以叫做诵读。它不是机械地单纯念字、照本宣科、见字出音,而是在语言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达到更丰富、更完美地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读,也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使作品中的文字符号立起来,活起来,从而加深听着对文章的理解,引发听者感情上的共鸣。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好的朗读不仅能生动、准确、清楚地反映出书面语言所蕴含的信息和精神实质,而且能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表达出比文字作品本身更强更感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反之,那种拿来就读,不管文章内容、体裁,以某种固定的腔调、不变的声音形式应付万变的文字材料的朗读,不仅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给人以有音无意,有声无情,有句无篇,一片散乱,支离破裂的感觉。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二)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朗读与朗诵是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的姊妹艺术。二者的不同之处:一是选材种类不同。朗读的选材十分广泛,诗歌、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种文章都可以读;朗诵在选材上只限于文学作品,而且只有辞美、意美、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才适合朗诵。而是应用范围不同。朗读是一种教学宣传形式,主要用于课堂学习和电台、电视台播音;朗诵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性较强的语言口头表述活动,是对文学艺术的延伸。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多在舞台、在文娱活动中使用。三是表现形式不同。朗读的口语形式平实、自然,可以依照作品边看边读,目的在于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感情真实,但不能有夸张、表演的痕迹声音只求神似,而不能采纳角色化地语言。正如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所说,朗读要“读而不板,说而不演”。朗诵的口语形式生动优美,一般是脱稿成诵,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表演,使听众受到细想感情熏陶,获得语言美的享受。朗诵要求语音动听悦耳,表情动作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感情充沛而夸张。为增强表演效果,朗诵往往还需要化妆、配乐,使用舞台灯光、背景等手段。二、朗读的要求(一)语音法律规范,口齿清楚 掌握普通话地标准发音,是朗读者必备的基本条件。语音法律规范指的是朗读时能够熟练地使用普通话,字音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