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除夕的民间习俗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非常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苦痛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的确心酸。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喧闹开心的时候。大年夜.丰富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聚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欢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福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第2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盛如烈火烹油。最终多为一道甜食,祝愿往后的日子甜甜美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特别留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很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予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处处洋溢着欢高兴喜搞卫生、干洁净净迎新春的欢快气氛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中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预备除旧迎新,吃团聚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年,第3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劝慰与满意,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哺育之恩表达感谢之情。孩子们在玩耍放鞭炮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劳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到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贴春联第4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头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观赏性和有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宠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第5页共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